您好,观众朋友,欢迎收看《廉洁四川》栏目。
作为省内重要的党风廉政教育基地,四川省法纪教育基地一直以反面案例来震慑人心。7月26号,由四川省纪委监委指导的天府家风馆,在成都市新都区正式落成开馆,和省法纪教育基地形成了“一正一反”的双基地格局。天府家风馆立足四川、跳出四川,深度挖掘古今中外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,展现了四川等地家风家教的多维特征,致力于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风尚。那么,展馆为何落地在新都呢?答案,就在天府家风馆旁的这座杨氏宗祠里。
(背景音乐: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开篇主题曲)
【正文】这曲抚今追昔、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,是500年前,一个词人在湖北江陵长江之畔挥毫写下的。这个词人,就是一代大家杨升庵,是杨氏宗祠的主人公之一。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在四川的民间曾广泛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——“相如赋,太白诗,东坡文,升庵科第”。杨升庵科第显赫,老百姓曾经把他和司马相如的诗赋、李白的诗词、苏东坡的文章相提并论,可见其分量之重。
在科举取仕竞争激烈的古代,不仅杨升庵高中状元,他的长辈、族人前后也有七人取得进士,在朝为官,有着“一门七进士,宰相状元家”的美誉。而他们一家的成就,便是得益于“四足” “四重”杨氏家风。“四重”重在齐家立业,是指“家人重执业、家产重量出、家礼重敦伦、家法重教育”,“四足”则从居住、饮食、娶妻、育儿四个方面,教育子孙应淡泊名利、节俭持家。
杨氏家族的存在,使得当时新都文风为之一变,书香弥漫、和睦重教。这就是天府家风馆落户新都的重要原因。
四川省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向军、副部长兰翼,也是天府家风馆建成开馆的见证者和推进者。今天,他们再次来到这里。
【采访】四川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 兰翼: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、家教、家风建设。他多次强调,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。”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在这里,我们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讲话和著作当中,常常会引用古代的经典名句来论述家风。比如说这一句,“莫用三爷,废职亡家”。
【采访】四川省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 网络政务与电教中心主任 向军:这句话出自清朝的官场谚语,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引用的一句话。“三爷”是指少爷、姑爷和舅爷。就是要告诫广大的党员干部,如果对家属、朋友任意放纵,最终就不免落得个“废职亡家”的结局。
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,天府家风馆从2019年4月筹建到2021年7月开馆,从一方平地一步步发展为拥有先贤家风、红色家风、当代家教、时代新家4个展厅以及杨氏家风文化体验馆、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独立场馆的大型展馆。第一个展厅“先贤家风”,展示了古代四川先贤的家风故事。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任蜀汉丞相,他因为足智多谋而被大家所熟知。而其实呢,他在教育子女方面,也是很有一套的。
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,正是诸葛亮写来劝勉后代的。他临终前写下这首《诫子书》,虽然全文只有86字,却浓缩了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待。在诸葛亮的养育下,养子诸葛乔随军征战,迅速成长,后拜驸马都尉。诸葛乔之子诸葛攀,也官至护军翊武将军。《诫子书》惠泽后世,成为了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。
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。红色历史、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而铸就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,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在第二个展厅“红色家风”中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厚重家风催人奋进,一个个小家负重前行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。在战火纷争的年代,没有网络,没有手机,一封家书,就承载了他们的千言万语。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我现在所在的位置,是战地家书剧场,也是整个家风馆重点打造的一个核心场景。15分钟的短剧,用三段至性至情的历史家书故事,讲述了烽火中的《家书·国志》。
【“家书·国志”视频片段】他是一个战士。1951年,抗美援朝的热情席卷全国。7月中旬的一个雨夜,他穿着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跨过鸭绿江。在异国他乡,战火纷飞里,少年迅速成长。
黄继光(写信):“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,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,为了全中国及家中人等过着幸福日子,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,不立功不下战场......”
1952年10月6日,他成了营部的通信员。8天后大决战开始,他申请了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。闭上眼睛的那一刻,他知道,身下的机枪再也无法夺去战友的生命。他想,胜利终于要来了。
每一个牺牲者,都是父亲母亲、是儿子女儿、是丈夫妻子。这名战士,叫做黄继光。离开时,家乡刚刚解放,与母亲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。但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那场战斗里,他的鲜血带着二十多岁青年的温度,洒满了山岗。烽火中,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,他们为国为民放弃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,还有他们的家人,以及那份子孙满堂、举案齐眉、慈乌反哺的幸福。他们的家书,“轻”如鸿毛,却重如泰山。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看了刚才这个短剧,我的内心是非常感动的。现场也有一位参观者,不知道当时带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
【采访】成都市新都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 李瑞鑫:看完《战地家书》,革命先烈们的家国情怀和优秀家风,深深震撼着我。家书虽短,字里行间都是先烈们矢志不渝的爱国丹心,都是无怨无悔的忘我精神,都是国之大爱的集中体现。新时代的我们,应该更加注重家风建设,以一颗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把它传承下去。
历史长河滚滚而去,在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中,新中国成立了,但前路仍然布满荆棘。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,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,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的战略决策。
除了我们熟知的“两弹一星”元勋外,还有一大批将青春和生命融入这项事业的科研人员、管理工作者、工人、解放军指战员……他们都是“两弹一星”的功臣。天府家风馆也记录了这段历史中浸润的家风故事。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家风馆里面有一张合影照,这位身穿军装,是当时“两弹一星”工程当中的 一名普通士兵。他叫,田现坤。
田现坤是四川广元人,1980年前后,他带着妻儿转业到了绵阳,在那里安家。当时,“两弹一星”工程是国家机密,田现坤也只是告诉家人,自己在一个工厂工作,每天都要上工地。哪怕是在饱受病痛折磨的弥留之际,他依然没有向妻儿提起过自己曾参与“两弹一星”工程,还荣立过二等功的事情。
【同期声】外景记者 程玥:田现坤担负了首次“两弹”对接任务的重任。当时一个对接的技术难点就在于,“两弹”之间的间隙只有50厘米。田现坤不仅是不顾严寒脱下了保护服,而且是以半蹲半坐的姿态操作了 80 分钟,精准地完成了上百个环节的操作任务,让中国自行研制的原子弹和导弹实现了历史性的结合。
当田现坤走下操作台时,聂荣臻元帅亲自为他披上大衣,握住他的手久未松开。
而直到 2017 年 8 月,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片,田现坤的家人才从电视上得知此事。很多人主动和田现坤儿子联系,想要进行宣传报道,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。他说:“父亲从小教育我要踏实低调,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,我会像他要求的那样做好我自己、教育好子女。”
主持人:
天府家风馆里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,正等待着大家去一一探寻。正如古人所讲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”,也正如人们常说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。家风建设,不仅影响一个家庭、一个家族,更是关乎党风、政风和社风、民风的一件大事。家道颖颖,家风浩荡,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,助力民族复兴,人民幸福,国家富强。
好,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,我们下期节目再见。